发布时间:2023-04-05 10:51:42 | 一起网
俗话说考得好不如报得好,高考志愿填报是人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可能决定了你的职业和前途。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2年安徽高考志愿填报十大步骤,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2022年安徽高考志愿填报十大步骤
第一步:阅读招生计划。
填报志愿要以安徽招生考试院的招生计划为依据。特别是招生计划前面的阅读说明,对填报志愿的要求以及一些有特殊规定的院校和专业进行了提示,考生一定要注意阅读。
第二步:拟定志愿草表。
上网填报志愿前,先将选报的志愿填到志愿草表上,再按志愿草表上的内容上网填报,减少在网上反复修改的次数,减少出错的可能性。《湖北招生考试》杂志和湖北招生信息网上有各批次志愿草表的样表,考生可以复印和下载。
第三步:登录指定网页。
登录省招办指定网页,打开浏览器,输入网报网址,如果学校网络管理员已经将网报地址设置为浏览器的主页,打开浏览器即可。
第四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
第四步:输入用户名和密码。用户名是考生准考证上的14位报名号,第一次登录网上填报志愿系统要输入初始密码,初始密码是考生本人的身份证号。输入用户名和密码后,再点击“登录”按钮即可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
第五步:首次登录后必须修改密码、
填写联系地址、电话、阅读《考生须知》。
首次进入网上填报志愿系统时,计算机屏幕上会出现修改密码、填写联系地址、电话及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的界面。考生必须按要求修改初始密码并填写联系地址、电话等信息。如果考生4月在网报系统中已经填好了自己的联络方式,也要检查一下是否正确,如果有误或有变化,一定要更改过来。考生应仔细阅读“网上填报志愿考生须知”,了解操作流程和相关要求以后再进行操作。考生只有正确完成本界面操作后方可进入系统进行其它操作。
第六步:选择批次填报志愿。
在网页上点击“填报志愿”按钮,选择要填报的批次进入填报页面,例如,你要填报本科第一批志愿,就点击“本科第一批”,进入本科第一批志愿栏,按志愿草表上的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填到一本志愿栏内。填完一本志愿并保存好后,如果你还要填报二本志愿,就点击“本科第二批”,进入本科第二批志愿栏填二本志愿,以此类推。不同批次不同序号的院校志愿和不同序号的专业志愿要填到对应的志愿栏,每个志愿要与志愿栏一一对应,千万不要错栏错位。
第七步:检查核对。
院校代号和专业代号输入完毕后,点击“下一步”按钮,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将你填的代号转换成相对应的院校和专业,屏幕上会显示你填报的院校名称和专业名称。这时候,要阅读屏幕上的提示信息,仔细核实显示的学校和专业是不是你想要填报的,如果不是,或出现红色字体显示的“无效院校”或“无效专业”就说明填错了代号,一定要查阅招生计划按正确的代号更正,要不然就张冠李戴了。如果要修改或补填志愿,可以点击“上一步”按钮,返回到填报界面进行修改或补填。
第八步:保存志愿信息。
检查志愿信息无误后,点击“保存”按钮,只有点击了“保存”按钮,填报的志愿信息才会储存到网报系统中;不点击的话,志愿信息就保存不了,等于没有填报志愿。每填好一个批次的志愿,都要点击“保存”按钮,保存这个批次的志愿信息。
第九步:查询志愿,退出系统。
把需要填报的各批次志愿全部填报完毕后,点击“查询志愿”按钮,可以全面查看各批次志愿填报情况,检查所填批次、院校、专业志愿是否完整准确,是否存在无效院校志愿或无效专业志愿。全面检查填报的所有批次志愿后,如果没有问题,点击“安全退出”按钮,退出网上填报志愿系统,关闭填报志愿的浏览器页面。
第十步:再次登录系统,再次查询志愿。
退出网报系统后,为了确保志愿信息安全有效无误,考生最好重新登录网报系统,再次查看自己的志愿。
安徽高考志愿填报时间
网上志愿填报工作由市、县招生考试机构负责。志愿填报时间:文理科本科提前批次(包括国家专项计划、地方专项计划、高校专项计划)、高职(专科)提前批和艺术、体育类各批次院校为6月27-29日;文理科本科院校第一、二批为至7月1-4日;文理科高职(专科)批为7月6-9日。志愿填报办法另文通知。
22022安徽高考志愿录取规则
根据高校最终确定的招生计划及调档比例,首先对考生按总分(含政策加分)从高到低排序,再逐个对考生志愿从A院校到F(J)院校的顺序进行检索,被检索的志愿中一旦出现符合投档条件的院校,即向该院校投档。为充分尊重考生志愿,进一步提高考生志愿满足率,如普通文理科的平行志愿第一轮投档录取结束后,仍有学校缺额和符合投档条件的考生,可视情进行多轮次投档。
考生总分(含政策加分)相同时,则按统考科目成绩总分排序,统考科目成绩总分仍相同时,则按单科顺序及分数从高到低排序投档,单科顺序:理科为理科综合、数学、语文、外语;文科为文科综合、语文、数学、外语。
同一学校并列名次全部投档。
新高考模式不仅在选科上有不同的要求,在高考志愿填报上与旧高考模式也有不小的差别。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2022新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技巧_高考志愿填报指南,希望大家喜欢!
2022新高考填报志愿的方法与技巧
2021年一共有8个省份实行了“3+1+2”新高考,这个高考模式主要分为了两种高考志愿的填报方式,分别是“院校+专业组”和“专业类+院校”;这两种方式在志愿填报的注意事项等方面都有所不同。
1. 院校+专业组
实行“院校+专业组”的省份有:江苏、湖北、湖南、广东、福建
“院校+专业组”即一个院校加一个专业组为一个志愿单位。一个院校可设置一个或多个院校专业组。每个院校专业组可包含数量不等的专业,同一高校选科要求相同的专业可分设在不同的院校专业组中。同一院校专业组内各专业的科目要求须相同。
且专业调剂仅限于同一专业组内调剂。
以江苏省为例,江苏新高考分为本科提前批、本科批和专科批三个批次,提前批设有20个志愿,本科批次和专科批次分别有40个志愿。普通类分物理、历史分开划线,分开投档录取。
同学们在填报志愿时可遵循以下步骤:
1)同学们应该首先找到报考院校的专业选考目录,这里会标明该所学校不同专业组的选科要求;
2)其次根据自身的选科情况锁定目标院校的相应专业组;
3)然后按照自身兴趣在专业组内选择感兴趣的专业;
4)最后了解同一个专业组内的其他专业,因为这会涉及到调剂问题。
2.专业(类)+学校
实行“专业(类)+院校”的省份有:河北、辽宁、重庆
“专业(类)+院校”即1个“专业+学校”为1个志愿单位。是新高考招生同一类别、同一批次中若干具有相对平行关系的专业志愿(专业类)志愿,以一所院校的一个专业(专业类)为志愿单位,按照“分数优先、遵循志愿”进行投档。
以辽宁省为例,辽宁省本科批次最高可填报112个志愿,不管是普通类、还是艺体类考生均分为历史类、物理类。不同的批次设置有不同数量的专业志愿。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先确定喜欢的专业,再确定学校。如想报考北京大学的数学、化学、中文专业,则需要填报数学+北京大学、化学+北京大学、中文+北京大学3个志愿单位,同时考生要关注每个专业对选科的要求,明确自己是否符合条件。该种方式不存在专业服从调剂,考生也不用担心被调剂搭配不喜欢的专业,不过填报志愿时一定要利用好各高校的专业投档线。
2022新高考的志愿怎么填报
首先打开百度搜索,搜索“高考”。
然后在导航栏中找到“志愿填报”
找到一个自己要填报志愿的地方,这里以内蒙进行举例,点击“进入考试院官网”。
进入后在快捷导航中点击“志愿填报”。
点击普通高考考生服务暨网上填报志愿平台。
此时我们输入我们的考生信息,登录后就可以进行填报了。
2022高考志愿填报指南
◆最重要的是和自己的志向、兴趣结合。
高考志愿的填报和城市的选择是家长比较关心的问题。我跟人工智能专家李开复老师讨论过,未来三十年之内,人工智能来代替人类情感性、创意性、服务性以及需要感情交流型的工作几乎还是不可能的。
所以从这个方向来说,学习社会学、心理学,人类学,社会关系,反而是未来人工智能可能没法取代的。高考志愿的填报尽管很重要,最重要的原则是和孩子自己的志向兴趣相结合。
一个人的志向兴趣爱好,是我们愿意为之付出努力的最大动力。作为父母稍微想一想,如果这辈子活得不开心,是不是因为你不喜欢你那份工作?不一定是因为那份工作带来了更低或更高的收入,而是我们百分之六七十的人,每天从事的工作并不是自己终生想要从事的事情。人在兴趣爱好中,会不自觉地产生人生的动力,不自觉地付出更多努力。
◆ 不能只听父母的,更要听自己的内心。
未来上什么样的大学,到哪上大学,到哪个城市上大学,学什么专业,这一定是父母和孩子共同决定的话题。父母把我们养到18岁,也有资格和权利和我们共同讨论我们的未来。
而孩子到了18岁,作为年轻人,也有资格决定自己的未来。同时我们也要有能力,照顾到父母的情感,并且跟父母达成一致,千万不要父母、孩子为了高考志愿互不相让。
既不能光听父母的,也不能光听老师的,而是更多的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内心再回过来和父母和老师进行讨论,作为一个18岁的孩子,这是我们应该要能够做到的。
◆ 不了解自己的兴趣怎么选专业?
还有一些孩子,就为了拿个分数上大学,兴趣点不明显。这类学生可以考虑基础学科领域,或者是考虑更热门的学科。既然兴趣点不明显,那就要对应规划大学学的东西,未来做什么可能被用上,因此学的太窄就不行。比如学日语,未来工作相对只能跟和日本有关系的方向走,比如与日本的外贸、交流,这样相对来说有一点窄。
但基础学科,比如数学、物理、历史、哲学未来也都能用。这种大学科,比如文科中的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理工科中的数理化。
◆ 选择地区遵循两个原则。
第一要远离自己的家乡。如果你在自己家乡的话,你的生活习惯、对城市的了解,完全和上大学前一模一样。而且如果在家乡,父母离你很近,常常就会回家,父母会对你的生活带来更大的影响。
如果说在高中之前,没有办法摆脱父母的影响,大学无论如何要跟父母离得远一点,让影响减到最少。很多独生子女,父母的关心和关爱是过分的。不光是孩子在依赖父母,很多父母在心理上非常的依赖孩子,甚至把依赖孩子作为自己安全感的一个保证,这样本身就是有问题的。
为了扩大自己胸怀,让自己习惯于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必须远离家乡。我自己当时可以进南京大学,也可以进苏州大学,但是后来到了北京大学,离江苏很远。当时的中国北方和南方完全是不一样的概念,我到北京遇到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沙尘暴,对面看不见人,这个让我无比的吃惊,把我江南小男子的那个这个风情打磨掉了,慢慢地在我的内心注入了一些北方的豪爽。在饮食方面,我在家乡的时候只吃米,到了北方以后,开始喝玉米糊糊、吃玉米饼,慢慢改变了我的饮食结构和习惯。
原来我只是跟江南人打交道,但是到了北大以后就发现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我开始与完全不同的人打交道。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远离家乡进入一个陌生城市的大学,本身就是一种成长。
第二,如果能进入大城市或者经济发达地区更好。大城市带来的是更丰富的生活、更复杂的人际交往,同时大城市,实习机会也会更多,大城市你所要学习的资源也会更多。但是如果你仅喜欢的几所的大学并不在大城市,那还是更关注大学本身比较好。
◆ 父母不要跟到你上大学的城市去。
父母一定不要犯的一个错误,不要孩子离开你去上大学了,但是你还跟着又到他上大学的城市。
其实每个年轻孩子都希望过上自己离开父母影响的生活。孩子长大了,父母要有自知之明,放飞孩子是让孩子成功和发展的最好方法。
◆世界未来的发展更趋向于个性化的选择
世界未来发展是更趋向于个性化的,大家想一想,四五年前有大数据吗?有元宇宙吗?云计算甚至都没有对不对?现在想着选一个专业让孩子过一辈子,这件事情是不可能的。一起网
最重要的还是要在大学学到技术,学到基础。现在不要考虑太多职业问题,而是让孩子通过自己的喜好做出个性化选择。
◆ 如何建立正向循环机制?
如果高考后成绩或者录取的大学不那么理想,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考虑国际教育这条路。
国际教育包括香港澳门的国际性大学,也可以去距离中国近一点的像新加坡这些地方的大学。中国的高考成绩可以作为很多国际大学录取中国学生的标准。所以从这一点上,高考一定不会白考。当然前提是,你可能还得参加一到两门英语考试,但要求也不会很高。